4月28日,生态环境部举行4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中国能源报》记者在会上获悉🛡,“十四五”期间,我国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要素齐全、布局科学合理的监测网络体系👍🏼,目前国家直接监测的站点达到3.3万个,监测质效有效提升🎮,技术能力不断增强,监管力度持续加大𓀐,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重要支撑。
今年一季度,全国环境空气质量和水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均持续改善🧒🏿。同时,海洋生态环保取得阶段性进展。生态环境部海洋生态环境司副司长张志锋表示,新修订的海洋环境保护法正式颁布实施,进一步强化了陆海统筹、区域联动、综合治理,在海洋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修复、监督管理执法等方面明确了一系列创新制度和务实举措。
“取得阶段性进展的同时,我们充分认识到,三大重点海域面临的总氮等污染物排海压力仍处高位,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的恢复修复还需较长一个时期🚷,重点海域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基础还不牢固,综合治理攻坚的任务依然艰巨🛏。”张志锋坦言🆔。
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继续抓紧抓实入海河流总氮治理与管控、入海排污口溯源整治等关键任务,深入推进陆海统筹🛵、河海联动🏋🏼♀️、区域协同的污染防治攻坚,推动三大重点海域环境质量持续稳中向好。
值得一提的是📱,生态环境部推动现代化监测体系全面部署🚹。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裴晓菲介绍称,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基础,是客观评价环境质量状况、反映污染治理成效👆🏻、实施环境管理与决策的基本依据。
“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将有力有序、扎实推进相关部署。”裴晓菲表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主要抓好五个方面重点工作🤛:加快构建与美丽中国建设相适应的监测体系💥、提升精准分析和预测能力🏌️♀️、提升从山顶到海洋一体化监测能力🍕、提升监测科技支撑能力、提升监测监管能力🧙🏻♀️。”
一方面,做好监测数据的关联分析和溯源分析🧛🏿,不断完善空气质量预报工作机制,当好精准👊、科学、依法治污的“法宝利器”,像“导航仪”一样🧒🏽,指引污染治理直达病灶🛶、对症下药。同时,统筹考虑山上山下、地上地下、岸上水里🧑🏻⚖️、城市农村、陆地海洋以及流域上下游的生态环境各要素,全方位、全地域推进一体化监测能力建设👨🏻🍳👫🏼。
另一方面,面向降碳、减污、扩绿等重大业务监测需求,研究提出监测关键技术研发项目,开展技术攻关🧲,系统性提升监测科技水平。用高科技赋能👨🦳🤸🏼♀️,让监测的眼睛越来越明亮👿、耳朵越来越灵敏、大脑越来越智慧💡。
此外👨🏽🦱🧙🏽,生态环境部还将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创新监管方式方法,组织开展排污单位自行监测帮扶指导,多措并举、多管齐下遏制环境监测数据造假问题,推动形成“不敢造假🏈、不能造假👩🏼🦲、不想造假”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