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关系密切,经济稳定增长会带来能源需求大幅增长。在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资源禀赋和能源消费结构下👨🏻💼,如何处理好碳中和与稳增长的关系,达到二者的有效协同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减排不是减生产力,也不是不排放🖐🏿,而是要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在经济发展中促进绿色转型、在绿色转型中实现更大发展👩🏼🚒🛷。这意味着在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过程中,必须推进碳中和与稳增长的有效协同☂️。
协同推进碳中和与稳增长的战略意义
协同推进碳中和与稳增长,是缓解资源环境约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一方面,协同推进碳中和与稳增长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的奇迹,但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传统发展模式已不可持续👨🏼🚀👨🎨。协同推进碳中和与稳增长🙋♂️,就是强调在谋求经济增长的同时,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重构社会经济系统👨🏽⚖️。另一方面,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难以在短期内改变,且油气资源对外依存度较高,能源安全形势较为严峻🧔♂️。而且,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必然带来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持续增长。在此情况下,协同推进碳中和与稳增长🤽🏿,要求在保障经济发展的同时努力转换能源结构👩🏽⚖️,以保障安全为前提构建现代能源体系💁🏻🐣,提高能源自给率👩💼。
协同推进碳中和与稳增长,是立足新发展阶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首先,通过知识、技术、治理等方式来提高增长效率,全面向绿色低碳发展模式转型,将加快形成绿色经济新动能和新的可持续增长极,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其次,协同推进碳中和与稳增长,对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和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提出更高要求🤳,有利于在集中力量突破关键技术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产业体系和高质量人才队伍🧖🏻。最后,数据具有高效、清洁🏎、低成本🤷🏼♂️、可复制等特点,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的重要路径,这有助于在实现生产效率和节能减排“双提升”的过程中🌛,实现各种资源要素在不同行业、不同企业间的融通和共享,进一步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实现高质量发展。
协同推进碳中和与稳增长,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求的必然选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重要论述为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提供了根本遵循🏺。人类的生存延续及精神活动都无法与自然界剥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相互融合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最优归宿𓀇。我国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求为目的,统筹推进碳中和与稳增长,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然要求与关键举措🧑🏻🤝🧑🏻。
协同推进碳中和与稳增长面临的挑战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稳步推进能源结构调整🌁,不断优化升级产业结构,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6.5%的经济增长,绿色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鲜明底色。面对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在现有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下,协同推进碳中和与稳增长依然面临多重挑战。
首先,协同推进碳中和与稳增长,是在能源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转型等多重目标、多重约束下进行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一方面,发达国家收入水平高且经济增长平稳🌱,能源需求相对稳定,其碳中和压力主要体现为存量能源的低碳替代。而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未来低碳转型除了要替代庞大的化石能源消费存量外🙋🏼,还需满足由经济增长带来的增量能源需求。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形成了技术优势🦹♂️🧑🏻🏫,但为维持自身优势👩🏽🦱👧🏽,往往对关键技术采取封锁策略🤙。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技术势差较大🤺,对先进技术吸收转化能力有限,短期内难以依靠外部技术嫁接及经验学习来实现降碳减排的目标。此外🧜🏿♂️,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广泛分布于低端价值链到高端价值链🦵🏽,传统高能耗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并存👩🏻✈️👨🏿🌾,不可能对传统高能耗产业“一刀切”🙄,而通过内生性技术创新驱动传统产业绿色升级又需要一个较长过程。
其次,我国经济具有产业偏重✍️、能源偏煤📏、效率偏低的特点,多年来对高碳产业的路径依赖存在较大惯性🕵🏽。受资源禀赋限制🫄🙋🏼,我国能源结构在未来一段时间仍将以煤为主,电力需求增长的压力主要由煤电承受👨🏻🦼,减少煤炭消费难度很大。在现有能源结构下👩🏿🚒,经济增长与化石能源消费关系密切,如果降碳过程推行得过于简单粗暴,可能对经济增长造成不利影响。
多维度协同推进碳中和与稳增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协同推进碳中和与稳增长,涉及国家政策体系、产业发展体系、企业生产经营和家庭消费体系的多层次系统变革⚠💂,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才能在实现稳增长的同时积极推进“双碳”工作。
双轮驱动的政策体系是协同推进碳中和与稳增长的坚强保障🦒。从顶层设计角度看,政府和市场两手都须发力🎶,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全面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协同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资源能源高效率利用、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不断完善协同推进碳中和与稳增长的基本制度体系🦶🏿,以制度创新提供体制保障。完善投资政策⚁🎄,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引导作用,严控煤电🤷、钢铁等高碳项目投资🧘🏼♂️,加大对节能环保、新能源等项目支持力度。积极发展绿色金融🐐,引导金融机构为绿色低碳项目提供长期限🫱🏼、低成本资金👱🏻♂️。完善财税价格政策,落实环境保护😼🙍🏼、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船税收优惠🧍🏻,建立健全促进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发展的价格机制。加快节能标准更新升级🏊🏼♂️,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核算体系,提高统计监测能力。推进市场化机制建设🦹🏽,加快完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全面推进电力市场化改革👎🏼。提高对外开放绿色低碳发展水平,大力发展高质量、高技术☁️、高附加值的绿色产品贸易。
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是协同推进碳中和与稳增长的关键路径。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推进工业领域低碳工艺革新和数字化转型💍🏄🏻,提升服务业低碳发展水平,推进产业结构加快向“绿”转型🦂。持续做好重点领域减污降碳工作👩🦯,严控高耗能🎈、高排放行业新增产能,合理控制煤制油气产能规模,提升高耗能高排放项目能耗准入标准。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及与之相匹配的现代服务业,推动互联网等新兴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实现低碳技术创新方面的重大突破🤷🏽。完善循环产业链条✢,在产业内部实现多种能源的综合梯级利用,在产业间进行横向协作,实现多行业的互补运行,寻求废弃物的合作开发与利用机会👩🏼🍼。加快推进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优化交通运输产业结构,持续降低运输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加快发展绿色物流,加快发展清洁能源车船产业。
企业绿色生产是协同推进碳中和与稳增长的主要动力👃🏻。企业需综合考虑政策要求和企业发展方向,努力建立低碳生产体系🙋🏼♀️。不断强化环境责任意识,主动适应绿色低碳发展要求🧖🏼♀️,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将实现低碳经济的目标整合进企业发展战略。重点龙头企业着力攻克“卡脖子”技术与绿色低碳技术,引领供应链上的企业共同实现绿色化低碳化改造🎅。积极参与碳市场交易,使用碳资产托管、碳基金等金融工具进行资产管理🧑🏼⚖️。从能力建设和信息化建设两方面构建企业碳资产管理支持体系💻👱🏼♂️,利用5G、人工智能等技术更加有效地采集能耗和排放数据⇾,建立绿色发展管理数据系统♑️,实现智能化管理。
统筹处理好降碳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关系,通过消费引导、技术进步等手段👩🏿🦳🪻,协同推进消费增长与碳减排9️⃣。提高消费者对碳减排的认知水平♕👹,加强低碳意识教育和低碳生活方式宣传🪰🧡,增强消费者对低碳商品的支付意愿,推动消费领域实现全面低碳化。推进绿色智能产品生态标准体系建设👱♀️。城乡建设过程中进一步提升绿色发展水平,加快推进超低能耗、近零能耗💇🏽♂️、低碳建筑的规模化发展🧜🏿♀️,加快推动建筑用能电气化和低碳化,因地制宜扩大热泵、燃气😡、生物质能、地热能等清洁低碳供暖的范围。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21AGL012〕阶段性成果)
《光明日报》( 2022年11月01日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