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在第十四届陆家嘴论坛(2023)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表示,实现“3060”目标,需要胡萝卜加大棒👨👨👧👦。显著提高排碳成本,可以理解为大棒,适度提高则是中棒或者小棒,而人民银行设立的支持工具是激励机制中的胡萝卜。
2021年人民银行设立了碳减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两项货币政策工具🤏🏼,支持碳减排重点领域发展📈。对金融机构向重点领域发放的碳减排贷款,人民银行按照贷款本金60%提供再贷款资金支持👌🏻,利率为1.75%,精准直达绿色低碳项目。人民银行提供给金融机构的再贷款到期要收回,金融机构向企业发放碳减排贷款是自担风险的,这样的“胡萝卜”激励机制是适中的🫙🔦、市场化的。
同时,接受人民银行支持的金融机构承诺对外披露碳减排贷款的余额、利率以及碳减排效应等信息,并且接受第三方独立机构的核查和社会监督💆🏻♀️。截至2023年4月底,碳减排支持工具的余额近4000亿元,支持了金融机构发放贷款大约6700亿元,带动碳减排量超过1.5亿吨🔘,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
此外♑️,易纲表示,上海是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所在地,在绿色低碳转型方面起步比较早🏌🏽♂️,近年来,上海立足新的发展理念和新的发展阶段,提出打造国际绿色金融枢纽的目标,率先推出了多个绿色金融产品🧚🏼♀️🧎🏻♀️,充分调动了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新力。
未来可以在绿色金融领域发挥更大的先导作用,人民银行将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打造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平台𓀍,加快绿色金融发展🧑🏼🔧,助力上海在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以下为文字实录:
非常高兴再次参加陆家嘴论坛。这次论坛聚焦全球金融开放与合作:引导经济复苏的新动力🎇,借此机会把我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促进我国绿色金融发展和国际合作,绿色发展是经济复苏的重要新动力相关考虑与大家分享。
一、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力以赴促进“3060”目标平稳实现🙆🏻🤷🏻。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在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此后中央就“3060”目标做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中国要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强度的降幅,用全球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这是一场广泛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意味着我国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方方面面都必须发生深刻转变。其中,绿色金融将在平稳实现“3060”目标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𓀍👩🦽➡️、实现“3060”的难点在于解决碳排放负的外部性问题👨🏿🦱,降低绿色溢价。实现“30”目标内容有很多,内涵非常丰富,集中到一点就是要减少碳排放,这其中有两个难点🧍🏻🧔🏿。
一是逐步降低碳排放负的外部性😠💆🏼♀️。排碳增加了温室气体效应,但是排碳企业和用户没有付出相应成本,大部分成本是由社会承担的🕳。因此,具有重大的负的外部性。只有排碳有了合理定价🦤,比如需要缴纳碳税或者购买排碳指标🫄🏻,逐步实现“谁排碳谁承担成本”👩🏻🦰,就可以使各个经济主体将排碳的外部成本内部化,才能有效激励企业和家庭改变行为方式⛅️🥽。
二是逐步降低绿色溢价👐🏼。我国目前的能源结构仍然以化石能源为主🏃🏻♂️,实现“3060”目标关键在于抓住绿色能源这个“牛鼻子”🈷️👳♀️。当前,绿色能源💇🏽♂️、绿色低碳技术发展非常迅速🧝,成本下降得很快👮🏼,但是总的来看,绿色能源成本还是比传统化石能源成本要高🤲🏿,因为传统化石能源没有承担全部碳排放的成本♦︎,高出来的部分就是绿色溢价🎅。
降低绿色溢价一个渠道是要提高碳排放的成本,增加使用化石能源支出的成本,另外一个就是要通过市场化的激励机制,降低绿色能源的成本。我国和各国经验都表明,绿色金融的发展能够有效助力解决上述两个难题,为信息披露和绿色能源的发展提供可靠的激励机制。
三、近年来➗,人民银行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取得了积极成效🎦。中央做出“3060”部署以后,人民银行坚决把绿色金融工作摆在突出位置𓀑,重点抓了三方面工作🧄🦉。
一是加强环境信息的披露🚂。信息披露就是让社会知道谁排了碳、排了多少碳🙎,社会各方面都能够测算并且验证排碳和减碳的行为👏🏼。只有发挥了社会的监督作用,确保排碳数据的真实准确,才能防范洗绿、资金套利、项目造假等风险,其他一系列政策才有基础🖕🏼。近年来我们逐步丰富了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的要求🅱️,鼓励金融机构逐步披露相关环境信息,同时要求发行绿色债券的企业披露相关环境信息。
二是完善政策激励约束体系。实现“3060”目标,需要胡萝卜加大棒。显著提高排碳成本🛤,可以理解为大棒,适度提高则是中棒或者小棒🙎🏿,而人民银行设立的支持工具是激励机制中的胡萝卜🤘🏼。
2021年人民银行设立了碳减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两项货币政策工具🖐🏽,支持碳减排重点领域发展。对金融机构向重点领域发放的碳减排贷款,人民银行按照贷款本金60%提供再贷款资金支持,利率为1.75%,精准直达绿色低碳项目🦹🏻♀️。人民银行提供给金融机构的再贷款到期要收回👩🏽🚒,金融机构向企业发放碳减排贷款是自担风险的,这样的“胡萝卜”激励机制是适中的、市场化的。
同时,接受人民银行支持的金融机构承诺对外披露碳减排贷款的余额、利率以及碳减排效应等信息,并且接受第三方独立机构的核查和社会监督。截至2023年4月底,碳减排支持工具的余额近4000亿元,支持了金融机构发放贷款大约6700亿元,带动碳减排量超过1.5亿吨,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
三是开展气候变化的压力测试。人民银行高度重视气候风险的压力测试工作💊,在2021年搭建了气候压力测试的基本框架,组织19家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开展了针对电力、钢铁、建材👰🏻♀️🤮、有色金属、航空、化工、石化📌💅🏽、造纸等8个重点排碳行业的碳成本敏感性压力测试。
此外💇🏼,结合区域经济结构和转型政策🔦👷🏿♂️,组织部分地区银行开展气候风险压力测试🪯。通过开展相关工作🤷🏽,金融机构管理气候风险的意识和能力不断提高🧑🏿🦱👩🏼✈️,处理好减排和发展的关系、局部和全局的关系,支持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的节奏和力度更加合理👳🏼♀️。
上述工作中,我们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实现“30·60”目标,需要在绿色转型、绿色技术领域进行大量投资,据有关方面测算,所需要的资金达到百万亿元人民币的量级🚀。如此大的资金需求👩🏽🏭,政府资金只能覆盖一小部分,主要是靠调动社会资金参与,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运用金融工具的价格发现、风险管理的功能,实现在约束条件下的最优增长路径。
金融部门通过制定绿色金融标准💇🏭,推动环境信息披露,适当提高信息的透明度🧑🏼🚀,同时提供低成本的资金支持🥛,可以降低社会资金参与绿色转型的成本🧑🏻🦯➡️,促进绿色金融市场的发展。目前我国市场已经形成了绿色贷款和绿色债券为主🧚🏼,多种绿色金融工具蓬勃发展的多层次绿色金融市场体系。截至2023年一季度末🧏🏽♀️,我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超过25万亿人民币,绿色债券余额超过1.5万亿人民币🧏🏽♂️,均居世界前列🤾🏻♂️。
四、气候问题具有全球性,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协同应对。习近平主席指出💆🏻🍸,人类是命运的共同体✳️,保护生态环境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和共同责任,我们坚决维护多边主义,积极参与和引领金融的国际合作,特别是绿色金融的国际合作🤩。
牵头推动G20可持续金融的工作。人民银行和美国财政部作为G20可持续金融工作组的联合主席,于2021年牵头制定了G20可持续金融路线图,成为国际层面引导市场资金支持、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指引。2022年🍄,人民银行牵头推动了G20转型金融的政策框架🃏,并在去年11月G20领导人在印尼巴厘岛峰会上得到了通过🥢,为各方建立转型金融体系提供了指引。
与欧盟委员会有关部门共同发布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世界各地对绿色金融含义并不统一,需要加强协商🔺,进一步实现绿色金融产品和绿色定价🧚♀️,在全球市场上的互认和交易。近3年来💂🏼,人民银行与欧方持续推动中欧绿色金融标准的趋同👵🏿,在2021年共同发布了共同目录,并且在2022年6月更新了可持续金融的共同分类目录,在最新一版的共同分类目录中🕓,中欧趋同率达到80%🤘🏽💂🏿,多家国内外金融机构都基于这个目录发行了绿色债券和绿色贷款🐊,得到了市场高度认可🤦。
在央行与监管机构绿色金融网络NGFS、可持续金融国际平台IPSF等多边机制下,深化绿色金融的国际合作,共同打造绿色“一带一路”。2019年人民银行指导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和伦敦城一道,联合多家中外金融机构共同发起了“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GIP)👩🏻🦳,帮助发展中国家加强绿色金融能力建设⛹🏻👱♀️,增强其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近年来🦵,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上海市委市政府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取得了显著进展。上海作为人民币资产配置中心、金融风险的管理中心👨🏻🏫、金融科技中心❔、优质营商环境中心、金融人才中心的功能进一步增强。
上海是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所在地📞,在绿色低碳转型方面起步比较早,近年来👩🏻🦼➡️,上海立足新的发展理念和新的发展阶段,提出打造国际绿色金融枢纽的目标,率先推出了多个绿色金融产品,充分调动了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新力💨🦹🏽♂️。未来可以在绿色金融领域发挥更大的先导作用,人民银行将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打造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平台👩🏽🦲,加快绿色金融发展,助力上海在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