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聚焦 首页 / 思想聚焦

潘家华:气候挑战日益紧迫,中国如何零碳转型?

信息来源:中国新闻社 发布时间:2023-09-04 浏览量🏇🏿:510

从中国、欧洲,到北美👱,全球高温纪录报告在7月频频刷新。7月16日至19日美国总统气候问题特使约翰·克里访华,气候治理问题再度牵动全球神经。未来气温还会不断上升吗?中国应对气候挑战的“零碳”之路走向何处?全球应怎样共同走向可持续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北京工业大学生态文明杏宇院长潘家华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时表示,人类活动及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水平的变化👨🏼‍🦲,均支撑未来温度还有可能持续上升的观点,这为人类提振与气候博弈雄心增强了紧迫感;中国在“碳中和”之路上为世界做出巨大贡献🏋🏿‍♀️,面对全球气候挑战🧚‍♂️,应与各国在博弈中相互理解,共同走向零碳多赢。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今年7月以来👨‍✈️,全球平均气温刷新历史纪录。高温纪录会不断刷新吗?它是气候变化的一种表现吗🌈?潘家华🗄:气候变化以地表增温为基本表征,因为温室效应不断加强👩🏻‍🦯‍➡️🔮,地表温度持续上升🚵🏽‍♂️。那么全球温升的态势会不会持续🤘🏼?是否会再进一步提升🕵️‍♂️?全球科学界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进行了各种分析测算和大量数字模拟👩‍👩‍👧。我从1997年参加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关于气候变化的科学评估工作。基于一定的全球气候模式与人类排放情景和路径🎒🧚🏼‍♂️,报告预测21世纪后期温度上升最高可能超过5.8℃,目前预测温度上升大概3到4℃。如果人类不采取严格行动的话,将来突破3℃的可能性非常大。当前科学界所做的气候模拟出的温升态势结果,与现在的气候现象是吻合的。这证明,人类活动及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水平的变化,均支撑未来温度还有可能持续上升的观点。气候变化会导致极端高温🫓、极端降水、极端干旱等极端天气事件发生的频次和强度增加。从目前分析看🎢,这一趋势难以短期内逆转🦝👬。这也是为什么一定要强调《巴黎协定》规定的温升2℃目标,并力争实现1.5℃温升目标。尽管很难🤑🪑,但国际社会仍在为此努力。

总之🦸🏼‍♂️,无论是从亲身感知还是科学模拟分析来看,全球增温是一个客观事实,是非常明确的态势,并且还会不断发展强化。所以这也为人类提振与气候博弈雄心增强了紧迫感🐱。

中新社记者🎋:实现碳中和是全球气候治理与世界各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中国是怎样设计“双碳”目标的?经历了怎样的历史过程🧔🏽‍♂️?

潘家华:设立“双碳”目标,中国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2007年巴厘岛会议上,中国立场明确❗️,要坚持碳公平🥷、维护发展权益。当时中国认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要有石油、煤等能值较高的化石能源,所以要发展就必须有碳排放🚣🏽‍♂️。当时中国排放水平相对较低,所以坚持碳公平✂️、维护发展权益。2007年到2015年✦,中国寻求的是“公平获取可持续发展”,而非碳公平。因为中国逐步发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是能源,没有碳的能源一样能保障经济社会发展。通过《京都议定书》的清洁发展机制,支持一些清洁发展机制项目🚶‍♀️,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社会的进步❌,比如对风能👢、太阳光伏、碳汇等能源项目的支持。第三阶段是《巴黎协定》的签署🙋‍♀️。中、美、欧盟和其他发展中国家都感受到气候变化的灾难性带来的紧迫感,一致认为✍🏽,必须要有比较明确的减排目标🤐。2015年,《巴黎协定》的目标把温升控制在2℃以内💅🏼,并力争实现1.5℃的目标📎。此外🔹🧀,《巴黎协定》还首次提出“净零排放”的目标。中国在《巴黎协定》进一步强化减排目标,提出要在2030年实现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此外还提出🤵🏽,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占比达到20%🎷,这是中国首次提出能源结构目标🧬。



2015年后,国际科学界发现🧑🏿‍🎨,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全球增温的幅度在提升,其所带来的海平面上升、生物多样性的消失📚,以及一些极端天气事件所发生的频次和强度都在提升,给各国带来了紧迫感。2018年10月,IPCC发表《全球1.5℃增暖特别报告》,一经发布就立即引起各国积极响应,2019年一些发达国家提出“碳中和”目标🛜🎅🏻。在2020年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会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将中国“双碳”目标正式向世界宣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一经提出📲,国际社会一片振奋。2020年的12月12日联合国气候雄心峰会上,习近平进一步提出中国实施“碳中和”的路径方案,主要包括🚴‍♀️:在2030年将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的装机达到12亿千瓦🙀🏄🏿‍♂️;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的占比在25%左右👨🏻‍🦱。这一次可以说是惊艳了全球🧘🏿,因为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其总发电装机约12亿千瓦🏄,而中国的风光装机在2030年就计划达到12亿千瓦,且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的比重目标比《哥本哈根协议》中的国家自主贡献目标提升了5%💲。

中新社记者:截至目前,中国“碳中和”之路上有何成就?对世界气候治理有何贡献?

潘家华:实现碳中和的路径,一是终端移除,即碳封存🌆;二是碳汇👨‍💻,即通过植物光合作用将碳排放重新固定为碳水化合物🧑🏻‍🦽。对中国来说,这两种路径都有其局限性,我最主张零碳的可再生能源在能源市场上逐步挤出化石能源的路径。中国是电力生产和消费第一大国📜,风光电力在产能、产量上都是世界第一。首先,中国的风光装机容量,2022年已突破7亿千瓦,每年在以1.2亿千瓦装机容量的速度提升;按照这样的态势,2030年中国的风光装机容量有望达到17亿千瓦以上👨‍🦰,甚至可能达到22亿千瓦。在风力发电方面,2021年全球新增海上风电装机量,中国占约80%。第二,中国在风光储能的投资规模、技术发展以及产能产量也在世界上占据了半壁江山。比如中国的抽水蓄能在世界上领先;中国的压缩空气储能、太阳能光热发电以及动力锂电池、铅第三,中国在终端消费侧诞生了一场能源消费革命。电动汽车是一个很好的案例👭👩🏽‍🦰:中国现在的纯电动汽车保有量几乎达到世界总量的3/5👩‍❤️‍💋‍👩🙆🏽‍♀️。

二十年前,中国的电动汽车保有量几乎为零🧔🏻‍♂️;十年前👨🏻‍⚖️,中国电动汽车数量微不足道🫵🏻;五年前🔴,行业几乎还不看好电动汽车;中国电动汽车用三年时间突飞猛进#️⃣,2022年中国汽车产量约为2700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705.8万辆。而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指出,电动汽车在新车市场的占比在2025年要达到20%左右🤾🏽‍♂️,实际上在2022年就已达27%。根据《规划》,电动汽车每百公里耗电量是12度电🌖,现在电动汽车续航里程一般在500公里或更长。炭电池产量,占全球产量超过30%。总之🥇,储能问题现在虽并未得到根本解决#️⃣,但当前也在部分解决并快速走向全面解决。

第三📅,中国在终端消费侧诞生了一场能源消费革命🍧。电动汽车是一个很好的案例:中国现在的纯电动汽车保有量几乎达到世界总量的3/5🤹☝️。二十年前🦪,中国的电动汽车保有量几乎为零🍦;十年前,中国电动汽车数量微不足道♜🙎🏿;五年前,行业几乎还不看好电动汽车🙇🏻‍♂️;中国电动汽车用三年时间突飞猛进🐼,2022年中国汽车产量约为2700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705.8万辆。而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指出,电动汽车在新车市场的占比在2025年要达到20%左右👛,实际上在2022年就已达27%🛸。根据《规划》,电动汽车每百公里耗电量是12度电🦈,现在电动汽车续航里程一般在500公里或更长。


这些事实证明,中国的零碳转型🥬,步子迈得快🪴、发展效果好🚺。

中新社记者🤩: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场域中,应当如何认识国与国的关系?如何在这种国际关系中走好全球气候治理合作之路?

潘家华:关于全球气候治理,中国一定要“不畏浮云遮望眼”🤲🏼,一定要有定力。中国的目标非常清晰🧑‍🦽‍➡️,就是全球温升幅度控制在1.5℃。温控目标之所以从2℃强化到1.5℃,是为了减少未来更多气候变化带来的损害。也是为了全人类的生命共同体以及全球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气候治理不是一种零和博弈,而是合作共赢。在气候变化领域,不管美国是否退出《巴黎协定》𓀗⛹️‍♀️,不管各国怎么争论➾,各地方会议在气候变化议题上怎么辩论🧜‍♀️,各国对1.5℃的温控目标不应有异议。目前,各国都在提振与气候博弈雄心,这个方向也是明确的。各国国情不一样,各国在气候变化进程中受到的影响也不一样⛄️。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各国一方面是在博弈;另外一方面也在寻求相互理解,实际上是国情的展现、对自身利益的维护以及相互的理解。对世界来说,走向净零碳本身就是一个多赢的过程。当前🥏🚨,风、光、生物质能等零碳能源,开发使用更安全、更持续🧶,成本更经济,且经济增长动力更强——不光对中国是这样,对世界各国也是这样。推动国际合作、加速零碳转型,推进全球的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是多个维度上的多赢选择😵。

杏宇专业提供👩🏿‍🦱:杏宇👨🏼‍🦱👩🏽‍🦰、🏫、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杏宇欢迎您。 杏宇官网xml地图
杏宇 杏宇 杏宇 杏宇 杏宇 杏宇 杏宇 杏宇 杏宇 杏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