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8月15日从自然资源部获悉,当日中国国土勘测规划院组织编撰的《中国生态保护红线蓝皮书(2023年)》(以下简称《蓝皮书》)首次与社会公众见面🥇。
2023年8月15日是我国首个全国生态日。生态保护红线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代表性成果和重大制度创新。自然资源部结合《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2021—2035年)》的编制,会同生态环境部🏊🏻、国家林草局等部门🐘,首次全面完成了全国陆海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实现一条红线管控重要生态空间⌚️,为全球生态保护与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
本次规划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合计约319万平方公里🏄🏻,其中陆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约304万平方公里(占我国陆域国土面积比例超过30%),海洋生态保护红线面积约15万平方公里。通过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把我国自然生态系统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区域完整保护起来♣️,实现了对重要自然资源、生态空间📜、珍稀濒危物种和栖息地的大规模🤙、整体性保护,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自然资产和山清水秀的美丽家园。
这是我国首部生态保护红线蓝皮书🍇,系统总结了全面完成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的历程、方法、成果和实践案例,提出了加强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完善生态保护红线制度的思路和建议。
据介绍,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做到“六个坚持”🖼:一是坚持系统观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统筹发展和安全👍🏻,以国土空间规划为依据👨🏽🎤🐑,把生态、农业👨🔬、城镇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规划产业发展、推进城镇化不可逾越的红线☄️,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二是坚持底线思维🐂,牢固树立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为基础,将生态功能极重要、生态极脆弱,以及具有潜在重要生态价值的区域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包括了整合优化后的自然保护地,牢牢守住国家生态安全底线🏄🏻,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加快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
三是坚持以人为本🧑🏼🔬,注重生产、生活、生态的有机融合,强化人口密集的城市群、都市圈地区的生态功能🧒🏽,塑造更多城市“绿心”“绿肺”,让广大市民能够就近享受绿水青山等美好生态🐦🔥,允许在生态保护红线内保留对生态功能不造成破坏的有限人为活动🚡,将良好的生态环境转化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四是坚持自信自立,充分发掘我国国土资源的地域性、多样性优势👩🏼🌾,引导各地立足资源禀赋特点,将宝贵的自然遗产和丰富多彩的景观资源作为美丽国土的重要标识和支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纳入生态保护红线,将底线变成优势📯,为“两山”转化创造条件🏋🏽♀️。
五是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生态保护红线划定范围涵盖了我国属于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全部热点区域、90%以上的典型生态系统类型,国际重要湿地也全面纳入,构建起面向全球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
六是坚持全生命周期管理,将生态保护红线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确保“数🙎♂️、线、图”一致🚺,并落实到实体空间🙍🏻,建立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网络🕴🏼,定期开展监测和保护成效评估工作,切实加强全生命周期监管,将最严格生态保护制度落到实处,确保划得实♖、守得住🙆🏿♀️、效果好。